《公背婆》广泛流传于泉州各地,有的地方叫《哑背疯》, 如惠安地区。
《公背婆》舞蹈由一女性演员扮演相互背着的“公”与 “婆”两个角色。演员在道具、服装、化妆的帮助下,上半身 穿戏曲中彩婆宽大禳边红色大襟装,头扎“鸡角头”大髻托扮 作“婆”,下半身穿黑色宽脚大折裤扮作“公”。演员在腰后绑一个用竹蔑、纸扎做成的“婆”的下半身道具,包括凸起的臀 部和高高跷起的一双小脚,与演员的上半身组成被人背着的 “婆”;而在腰前另绑一个纸扎“公”的上半身,头戴瓜皮帽或 毡帽,身穿对襟布扣传统汉装,肩披红绸彩带,双手绕到 “婆”的身后,与演员下半身组合成背着“婆”的“公”的形 象。演员表演时,须一人同时表演两个角色的性格特征和特定的身段动作。泉州地区《公背婆》表演一般过程有上坡、下 坡、涉水、过桥、摘花、照镜、打伞等。脚步动作以戏曲傀儡 丑的科步表演为主,手势、腰身动作则以戏曲“家婆丑”动作 为主。新中国成立以后,这一形式一般改为哑父背“脚风”的 女儿进城观街景、看踩街,上身动作也改为以青衣、小旦科步 动作为主。
泉州《公背婆》舞蹈系由打城戏、木偶戏《目连救母》 “会缘桥” 一折中的“哑背疯”舞蹈发展而来。“会缘桥”情节 说的是傅罗卜(目连在俗姓名)父亲傅斋公,在会缘桥上升布 幡赈济残疾贫寒,一哑巴老夫背脚风少妻前来乞讨,边舞边唱 《劝世歌》的情景。剧目中的“哑背疯”,即由一个演员表演 《公背婆》的舞蹈。《泉州传统戏曲丛书•第十卷-傀儡戏“目 连” •会缘桥》有关《公背婆》表演的情节如下:
(公背婆上),唱孝顺歌“丈夫哑,妾又疯(指脚 风),无男无女家又空。说起目滓滴,思量也苦痛。背出门来乜样惊恐。见说长者,赈济贫难。[合]担的近前哀 求,赈济饥寒共饿冻。''(见亥)相白傅斋公说:“只一位汉子年老,妇女人少年,凭是么亲?"
婆白:"丈夫自细生来哑,妾身红颜自小疯。衣服日食难摆布,念词唱歌度贫穷。"
相白:“即会念词,念来我听,但要赏赐。"
接下来婆唱“劝世歌",劝人父子尽孝,兄弟尽悌. 夫妻和睦。最后公背婆受傅斋公施舍银两、布匹,下。
《公背婆》在泉州地区有的地方叫《哑背疯》,即是沿袭木偶戏、打城戏的叫法。
《目连救母》戏早在宋代就已出现,宋孟元老《东京梦 华录•中元节》载:“构肆乐人,自过七夕,便般《目连救 母》杂剧,直至十五日止,观者倍增。”可见其舞蹈流传时 间之久远。又《目连救母》戏宋代以来在全国各地许多古老 剧种中都有传本演出,其舞蹈也因此在全国许多地方广泛传 播。如安徽休宁县传流的民间舞蹈《矮子驮疯妻》(也称 《哑背疯》),形式上与泉州的《公背婆》大致相同,都由一 个演员同时表演“公” “婆”二角色。但休宁县的《矮子驼 疯妻》系由一男演员扮“矮子”,背上背一个完全的纸扎假 人“疯妻”,因此,在表演风格上与泉州的《公背婆》有明 显的差别。泉州《公背婆》女演员因上半身扮“婆”,下半 身扮“公”,在表演技巧上要求上下有别,同时表演二个人不同的性格特征和形体动作,舞蹈因此也更复杂,更难于把握。
与《公背婆》舞蹈形式相类似的,还有更早年间的民间 百戏《村夫背妇》。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汴京 三月三日开琼林苑,宋徽宗与众臣在琼林苑宝津楼进食并观 看诸军在楼下呈“百戏”,所演的节目包括“扑旗子” “上 竿” “抱锣”“舞判” “打筋斗” “刀折蛮牌”“哑杂剧” “露天 弟子杂剧”,其中还有“村夫背妇”这个节目:“复有一装田 舍儿者入场念诵言语讫,有一装妇人者入场,与村夫相值. 各持棒杖,互相击触,如相殴态。其村夫者以杖背村妇出场,毕。”
从《东京梦华录》看出,泉州《公背婆》舞蹈,《目连 救母》戏中的《哑背婆》舞蹈,很有可能都源自于北宋或更 早年间民间百戏中的《村夫背妇》。无论从舞蹈形式还是从内容上看,后者已为前者提供了最为重要的角色形象和艺术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