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在线客服
舞龙-龙灯舞

+1

-1

收藏

+1

-1

点赞0

评论0

     《舞龙》即《弄龙》。泉州《弄龙》历史悠久,种类繁多, 形态各异,从龙的制作材料,到龙的造型、表演套路等,都有自己的特色。舞龙历来有大人、儿童之分,现在又多了“妇女舞龙队”,使其更显姹紫嫣红。


泉州《舞龙》最常见的种类为《舞布龙》,“布龙”的龙身长一般为2024米,最长可达60米,每两米为一节,舞龙人数由龙身的长短而定。龙头的造型角凸、须长、腮展、眼睁、鼻鼓。龙身由一个个竹蔑灯笼披“龙头细布”,画上龙鳞,涂以红蓝颜色。舞龙时按一定套路表演,由一持“龙珠”者引导,做出各种队形,动作变化多端。举龙珠者必须要有较强的武功,能做出翻滚、腾跳等各种技巧动作。龙头跟随龙珠而舞,龙身则节节相随,随着铿锵的锣鼓,做出“青龙出水”“腾云驾雾”“龙摆尾”“回身穿龙”“盘龙”等套路组合。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泉州城内著名的“搬运舞龙队”在表演《舞龙》时,还以布幅搭设一座龙门,在做完一系列“舞龙”动作之后,最后便是精彩激烈的“双龙过龙门”:两条鼻孔中喷射出红色火焰的金龙,围绕着龙门闪电般来回飞越、盘旋,加上震天响的大锣大鼓和围观群众的呐喊助威,把《舞 龙》表演推向高潮。进入21世纪,在泉州市举办的“海上丝 绸之路文化节”“旅游节”等大型文化活动中.鲤城区的舞龙队继承了传统技艺,表演了“双龙过龙门”的精彩场面,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

在安溪的龙涓乡,另有一种舞龙形式——《龙灯舞》。龙身由一盏盏独立的小灯笼衔接组成,每三盏小灯笼排列在一根丁字形的木把手上,由一个舞龙灯者持掌。整条“龙灯”可由数百盏灯龙组成,由数百个人同时表演。龙涓地处偏僻山区, 舞龙灯是那里的传统习俗。“龙”越长,“灯”越多,象征着越是“人丁兴旺”。据安溪文化馆王铭芬、王文秀调查,《龙灯舞》一般在元宵节的夜晚表演,表演时“龙灯”前面由大旗、 大锣鼓开道,数百条“龙灯”首尾相接,蜿蜒于山道间,高高低低,明明火火,其情其境,别有一番情趣。

龙涓乡的《龙灯舞》始于何年代,现已难以查证,但令当地老人记忆犹新的是1945年抗战胜利时,龙涓乡山后村归国华侨刘保池慷慨出资制作的“龙灯”,全村人一连数日通宵达旦大游“龙灯”,男女老少尽情狂欢的热闹情景。


  



评论
已有0条评论
0/150
提交
热门评论
相关推荐
2020年泉州市招商推介
+1
热门推荐
换一批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