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在线客服
踢球舞

+1

-1

收藏

+1

-1

点赞0

评论93

《踢球舞》,又名《踢球》《贡球》《碰球》,广泛流行于泉州、厦门、漳州以及台湾等地。

《踢球舞》形式为一群簪花结草、披红戴绿的闽南村姑少女和一个身着红袄、头饰“丁香髻托”、风趣诙谐的“丑婆”, 围绕着一位手持带长柄的彩球的男性“球手”,载歌载舞,穿梭舞蹈。“球手”舞动手中的彩球,上下翻转,左右腾挪,抖球、滚球等,技艺高超者借鉴武术套路,还能做出如倒地甩 球、飞脚绕球、倒立颠球等动作。众村姑与“丑婆”则运用“云手”“肩顶”“掌托”“头碰”“膝盖垫”“脚跟踢”“脚尖点”等动作交叉捧球、托球、踢球、顶球,身段或蹲或跳,或拧或行,变化繁杂。其中“丑婆”的表演最为风趣,如故意以背抢球,以脖接球,以双肩颠球,甚至抬脚绕球等,妙趣横生,极尽诙谐戏谑。

《踢球舞》多在逢年过节、迎神赛会、婚礼寿诞等喜庆节日中表演。人数六至八人,多至十余人。大致可分为“踩街彩 球”“场地彩球”“舞台彩球”和“高跷彩球”等类型。其中“高跷彩球”由于受“高跷”的限制,动作不如地面表演灵活自如,但却以其特技表演而别具特色。

《踢球舞》直接源于古代的“踢鞠”“蹴鞠”游戏。“踢鞠”早在《战国策》《汉书》等书中已有记载。唐时由于最高统治者提倡,更在宫廷和社会中广泛流行。当时的唐太宗、唐玄宗都喜欢蹴鞠,唐人封演《封氏闻见录•卷六》曾有“开元、天宝中,玄宗数御楼,观打球为事。能者左萦右拂,盘旋宛转,殊可观”的记载。

泉州梨园戏宋元旧篇《郑元和》中保留有“亚仙踢球”的场面,人物有旦扮亚仙,丑扮李妈,四小旦扮女伴,净扮持球者共七人。情节为郑元和赴试途中在苏州遇名妓亚仙,为亚仙的美貌和真情倾倒,是日来到亚仙所在卑田院,鸨母李姐招呼亚仙及众妓为郑元和舞弄《踢球舞》。其舞蹈即直接保留了唐代宫廷“踢蹴"的遗风。另,泉州高甲戏“抢卢俊义”中的《踢球》,也辗转继承了宋时市井的民风民俗。

“蹴鞠”在我国北方流传已久,后由宫廷传入民间.并逐渐衍化、发展成舞蹈形式的踢球舞。这一源远流长的传统民间舞种,不仅至今保存在泉州民间和地方戏曲之中,在其他省市的农村,也仍然可以找到它的踪迹。如安徽省的宿松、太湖一带,民间舞蹈中的《抛绣球》,早先也是该地民间戏曲“文南 词”《苏文表借衣》中的一段《浪子踢球》舞蹈。《浪子踢球》 在剧中表现一纨绮子弟在妓院和妓女们打情骂俏的情景,与泉州梨园戏郑元和在妓院观李亚仙等舞彩球的情节相类似,但二者在舞蹈风格和套路上却有明显的区别。安徽的《抛球舞》表 演一般为三人,其中男性执球者所持彩球上连缀着一条约3米 长的红绸,舞球者把球抛出,再借红绸拉回,以此表现球的旋转变化,与泉州《踢球舞》通过球上连着的长长的手柄自由翻弄的套路、动作和韵律有很大的不同。这是两个舞蹈风格上的最大差别。除此之外.《抛球舞》女演员一手捏手巾,一手持 扇,泉州踢球女手中不持任何道具。但前者踢球时使用肘、 膝、脚击球的动作特色;与泉州踢球女手捧、肘托、膝碰的动作基本一致。

《踢球舞》一般配以南曲《翁姨叠•直入花园》,也可以类似情绪的南曲代替。一般要求节奏明快、活泼,与舞蹈风格相协调。                                                舞蹈主要道具“彩球”,以16个竹(或藤)圈套成一空心球,外扎彩色绸带花结,内装马铃,并把整个空心球固定在一根约1.2米长的木棍上。服装样式:男性“球手”为黄色对襟 汉装,女性则村姑打扮。若饰演“亚仙踢球”,则分别以“娘” “简” “家婆丑”的角色打扮。



评论
已有93条评论
0/150
提交
热门评论
相关推荐
2020年泉州市招商推介
+1
热门推荐
换一批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