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在线客服
泉州开元寺:千年古城千年的寺

+1

-1

收藏

+1

-1

点赞18

评论3645

  •        开元寺位于泉州市鲤城区西街中段。始建于唐垂拱二年 (686 年 ),其主体格局形成于宋代,历代屡有修缮。坐北朝南,主体建筑分布在南北中轴线上,依次为紫云屏、山门、拜亭、拜庭、大雄宝殿、甘露戒坛、藏经阁。大殿东侧有檀樾祠、准提禅林,西侧有功德堂、尊胜院、水陆寺等。大殿前方东、西侧矗立镇国塔和仁寿塔。开元寺所在地原是一片桑树园,寺中尚存一株 1300 多年前的古桑树。现占地面积近 8 万平方米。

  • 大雄宝殿,是中轴线的主要建筑,号称百柱殿。营造时,为了扩大室内祭祀空间,采取减柱法的构筑方法,减去二列十四根石柱,实有86 根柱。大殿是唐垂拱二年僧匡始建,现存明初风格,为重檐歇山顶,面阔 9 间42.7 米,进深 9 间32.50 米,通高 20 余米,建筑面积 1388平方米。殿柱有方柱、内凹六棱圆柱、蟠龙圆柱。大殿后廊明间有一对雕有印度教古代神话故事的十六角形辉绿岩檐柱。大殿前月台须弥座束腰部分,有 73 幅狮子与人面狮身石刻,具有浓厚的古希腊、古印度雕刻风格,是明代重修开元寺时从废圯的印度教寺移用至此。殿中最富特色的是两排石柱和桁梁接合处的木雕斗拱,为二十四尊飞天乐伎,佛教中称“迦陵频伽”,意为妙音鸟。这些飞天乐伎融中国飞天、印度妙音鸟、欧洲安琪儿造型艺术为一体,为木构建筑所罕见。

    东西塔对峙立于大殿前东西方,相距约200 米,是开元寺内最重要的附属文物。东塔称镇国塔,初为唐咸通六年(865年)所建的五层木塔,北宋天禧年间改作十三级。南宋宝庆三年(1227年)改造为七层砖塔。现存建筑为南宋嘉熙二年至淳祐十年(1238—1250 年)重建的花岗岩石塔,八角五层,仿木构楼阁式,通高48.27 米,每层四门四龛,逐层互换,外檐置护栏。塔心八角实心,架横梁与塔身相连,外壁依照五乘自上而下分别浮雕 16 尊佛教人物,塔基作须弥座,8 个转角各雕一尊力士,束腰处有 40 幅石雕,内有 37 幅佛传故事图。西塔称仁寿塔,初为五代贞明二年(916年)闽王王审知兴建的七层木塔,号无量寿塔。南宋淳熙年间易为砖塔,改今名。现存为南宋绍定、端平年间(1228—1236 年)重建的石塔,通高 45.06 米,形制与东塔大致相似,唯须弥座束腰处刻 40 幅花卉鸟兽。在两塔 160 尊人物浮雕中,仅 44 尊为中国人形象。东西塔为我国最高的一对石塔,经受过八级大地震而屹立不倒。东西二塔作为中国最高的一对石塔,已经成为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标志。




评论
已有3645条评论
0/150
提交
热门评论
相关推荐
2020年泉州市招商推介
+1
热门推荐
换一批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