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在线客服
故园今犹在 思乡情难释 ——台北南安同乡会首次组团返乡探亲访友

+1

-1

收藏

+1

-1

点赞2

评论168

从内心抗拒,到赞不绝口,几天之内,台湾青年林冠达对于家乡南安的印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喜欢上了这里。”林冠达说。

2017年7月7-13日,台北南安同乡会首次组团到南安探亲访友。“我们希望让更多下一代认识南安,密切与家乡的联系。”台北南安同乡会理事长陈守仁说。

 

时隔27年的亲人重聚

“我记得这里,27年前我曾经来过。”在南安市码头镇埔前土楼,戴秀敏发出一声感叹。看着四方的天井,抚摸精美的木雕,记忆深处的熟悉似乎回来了。

戴秀敏的父亲出生于码头镇大庭村,青少年时前往台湾,戴秀敏就出生在台北。1990年,20岁出头的戴秀敏随父亲回到家乡南安,那是她第一次回乡。

“印象非常深刻。”戴秀敏回忆说,当时他们要一大早坐飞机到香港,辗转到达南安时已是深夜。“现在特别便捷,从台北飞到厦门也就一个多小时,从厦门到石井才半小时左右。”

8日是探亲日,戴秀敏回到了码头镇大庭村。“这是时隔27年的亲人重聚。”戴秀敏特别感动,大伯一家移居广东中山十几年,听说她要回乡,一家十几口开车回到南安。几人围坐在一起,聊聊工作、生活、子女,关系一下子就拉近了许多。

“父亲以前住过的古厝还在,我甚至记得是哪一间。”说起住在古大厝的时光,戴秀敏仍觉得历历在目。

“清晨,屋顶上还会开起‘运动会’。”“屋顶上怎么会开‘运动会’呢?”小侄孙好奇地问。“那是老鼠在叽叽喳喳,跑来跑去。”戴秀敏的幽默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当天,戴秀敏还拜访了一些长辈亲朋,“看到他们都还健在,我很开心”。次日,戴秀敏的大伯一家返回中山。“下一次相聚就不知是何时了。”戴秀敏叹道。

此次探亲团,大部分团员和戴秀敏一样探亲访友,但也有像叶仁义老伯,记不清老家具体位置的。“我只知道是溪美,但不知道是溪美哪里。”叶老伯说,300多年前,他的先祖随郑成功迁居台湾,与南安的亲人就此断了联系。“但是没有关系,整个溪美都是我的老家。”叶老伯笑着说道。

 

20岁小伙对南安有了新认识

此次,台北南安同乡会共组织21人回乡,其中6人是20岁左右的小年轻,林冠达和妹妹林冠妤就是其中两个。

“一开始是妈妈再三要求,我们才来的。”兄妹俩的妈妈就是戴秀敏。来南安之前,兄妹俩对家乡的印象基本来自于妈妈的描述,停留在27年前。

“担心这么热的天气有没有空调,交通便不便利,住宿条件如何……”对于南安,林冠达有着各种各样的担心。“其实内心一开始是抗拒的。”

“来的第一天有点不习惯。”林冠达尤其不习惯有人随处吸烟。第一次吃到土笋冻,得知是沙虫做的,他还吐了几次,被妹妹狠狠地嘲笑了一番。

随着探亲团对南安的四处探访,林冠达对南安有了新的认识。“到老家,感受到大家的热情,很赞;到九日山,才了解到南安历史底蕴的深厚,很赞;到九牧集团,看到南安经济的发展,很赞;到五塔岩,领略到南安风景的秀丽,很赞……”林冠达赞不绝口。

这两天,林冠达还会主动拉上妹妹、妈妈,在南安街头寻找美食。“就算同样是海砺煎,台湾和南安的风味也是有点不同的。”林冠达说,他已经喜欢上南安,回去之后,会将自己的见闻告诉小伙伴们,下次有机会还会来。

“随着第一代、第二代到台湾的南安人渐渐老去,新一代对于家乡的认识越来越少,关系也逐渐疏远。”陈守仁说,他们希望加强下一代与家乡的联系。“接下来,这样的活动还会继续举办,未来会有更多年轻人来南安。”

 

(作者:苏明明)




评论
已有168条评论
0/150
提交
热门评论
相关推荐
2020年泉州市招商推介
+1
热门推荐
换一批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