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寻觅觅几十年,在海丝商报记者的帮助下,温州苍南埭头村刘氏族人终于在南安省新找到根。2013年4月3日,28名温州苍南刘氏宗亲驱车400多公里来到省新镇满山红村,与这里的刘氏宗亲欢聚一堂,共祭先祖。
满山红细茂刘氏齐出动
迎接出走400年的族人
省新满山红村细茂刘氏族人现今只有13户63人。得知温州苍南刘氏宗亲要来祭扫祖坟,大家齐出动,准备了一场隆重的欢迎宴。
搭棚子、摆桌椅、买菜……3日一大早,满山红村刘氏族人全忙活开了,就连远在外地做生意的人都赶来了。
“400多年前迁走的族人找回来了,实在是一件非常难得的事,我一定要亲眼见证。”50多岁的刘贤表放下四川的一大摊生意,赶回了老家,就为了见一见温州的族亲。
3日上午9时,满山红村刘氏族人守候在路旁,翘首以待温州宗亲的到来。半小时后,6辆插着“刘”字小红旗的车,缓缓驶近。车门开了,温州宗亲抬下一块匾,上面写着“根同枝茂”。一旁久候的细茂刘氏族人迎上前,握手、拥抱,心情难以言喻。沿路红色气球在风中晃动,欢迎远方的亲人回家。
在满山红细茂刘氏祖厝,温州刘氏族长刘敦书与细茂刘氏族人刘贤远一起将“根同枝茂”这块匾挂在祖厝横梁上。随后,温州宗亲与满山红刘氏族人每人持3炷香,敬拜先祖。
在祖厝外面,他们一起种下了6棵象征同根同族的罗汉松。“选择罗汉松是希望闽浙两地刘氏宗亲的亲情能够万古长青。”刘贤远说。
祖厝旁,是明朝刘常茂夫妇的古墓,400多年前迁居温州的刘汝淮父母就葬在这。两地宗亲一起将古墓旁清扫得干干净净,并在墓碑上描红。所有人自发上前拜了三拜。
祭拜完先祖后,欢迎宴正式开席,双方共叙宗亲之情。
数十年艰辛寻根路
圆梦省新满山红村
几十年来,温州苍南埭头村刘氏族人,一直在找寻他们的根。族谱和祖先墓碑记载,祖先刘汝淮是明朝万历年间,从南安金田岁慕到温州去的。可惜,明朝的古地名如今都已变更,让他们的寻根路走得很艰难。
今年2月26日晚,温州苍南刘氏族人刘荣锋发出寻根求助,希望有人来帮他们圆几代人的寻根梦。听说记者要帮忙寻根,刘荣峰非常感激,并提供了两条信息。他说,族谱上面记载了从南安迁至温州的先祖叫刘汝淮,其父叫刘常茂,祖父叫刘从霄。刘汝淮到温州时,妻子没一同过去,去世后葬在故乡南安,听说坟墓在金田岁慕虎头山。
海丝商报记者得知后,多方查找“南安金田岁慕”。几经周折,记者联系上了满山红村刘姓族人。
刘贤演今年65岁,是满山红小学的退休教师。刘贤演说,他们这里以前叫作金田细茂。“岁慕”与“细茂”在闽南音上是相同的,所以不排除当时刘荣峰的先祖是依口音来写地名的可能。“我们这里有一座明朝先祖的古墓,古墓的主人叫作刘常茂。”刘贤演说。
刘常茂不就是刘汝淮的父亲吗!得知这一线索,记者马上赶到省新镇满山红村。刘贤演带着记者来到这座古墓。只见古墓隐藏在灌木中,墓碑向前倾斜,墓碑后已看不出坟包,几乎与周围地势相平。墓碑正中写着“明”,刘贤演说,这代表着这个墓是明代的。右边写着“考常茂公刘氏”,左边是“妣四娘魏氏”,是一座合葬墓。
至此,“南安金田细茂”与“南安金田岁慕”读音对上了,古墓“常茂公刘氏”与当初离乡的刘汝淮的父亲刘常茂对上了,朝代也吻合。
“可惜我们的族谱在破四旧时给毁了。如果族谱还在的话,就能更好地确认了。”刘贤演说,如今满山红村里,刘姓的只有13户60多人,“以前迁出去很多,也不知道迁去了哪”。
刘荣锋说,几十年来,他们宗亲曾先后十几次寻亲,走访了几十个乡镇,都是失望而归。“现在终于能认祖归宗,非常感谢南安商报及其他网友的热心帮助。” 记者把这些线索通过电话告知刘荣峰。电话里,刘荣峰非常激动。
当日,特地赶来的南安刘侯源流研究会会长侯加法和南安市刘氏谱志主编刘安居向刘荣锋赠送了《福建刘氏族谱丛书(南安卷)》一书,供他们了解刘氏根源。
(来源 海丝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