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跷舞》又称《柴脚舞》,是泉州各县市区广泛流行的一种民间舞蹈。每逢节日庆典大型踩街,或是里巷乡村喜丧习俗等,都少不了《高跷舞》的精彩表演。
泉州的《高跷舞》不但能表演“高跷踢球” “高跷扑蝶”等 舞蹈,且常以高跷形式扮演戏曲折子,如“管甫送”“八仙过 海”“水漫金山”等。表演高跷舞蹈,由于角色任务不同,所扎“柴脚”的高度也高低不一,造型各异。如“水淹金山”法海的 “柴脚”高达1米多,显得高高在上;鱼兵虾将们因要翻滚扑打,只用半米高的“柴脚”;而小沙弥由于表演分量多且富于诙谐变化,采用约0.8米高的“柴脚”。旧时农村中的迎神赛会,各村社踩高跷的队伍常会互相攀比、较劲,看哪个村社所踩的高跷最高。如旧时泉州著名的江南树兜高跷队,表演时所踩的高跷高度达3米多,一路沿崎岖乡村小道走到城里参加踩街。
我国《高跷舞》历史悠久,有学者认为,其起源于尧舜时代以鹤为图腾的丹朱氏族。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认为,其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如京族人至今仍有踩着长木跷在浅海中撒网捕鱼的习俗。《列子•说符篇》载:战国时有个叫兰子的人,为宋元君表演高跷,在自己的小腿上绑两根比身高长一倍的木棍,快速跑跳,一边表演抛七把刀的绝活。 《列子》虽为晋人假战国人之作,但可以看出最迟在魏晋时期已有高跷表演了。《泉州府志》载:泉州闹元宵中表演高跷者技艺高超,“位置既高,道上转折,凝然不动,足称绝技”。泉州道教戏曲“打城戏”保留剧目《目连救母》中,也保留了白无常踩高跷的表演。
评论
已有0条评论
0/150
提交
热门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