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在线客服
火鼎公婆

+1

-1

收藏

+1

-1

点赞0

评论205

《火鼎公婆》是泉州地区节日迎神赛会“踩街”“妆人”游行中一种深受群众喜爱的民间舞蹈。

《火鼎公婆》表演者由饰“火鼎公” “火鼎婆”和“村姑” 三人组成。“火鼎公”上着反穿的羊羔黑裘,下着黑色宽筒裤, 裤管下端扎紧,脚穿圆口黑布鞋,腰束长绸巾,手拿长烟管; “火鼎婆”上穿镶边大襟红衫,下着镶边宽筒大红裤,头顶盘高高的发髻,脚穿高底绣花“大鸡角”大红布鞋,手执大圆蒲 扇;“村姑”身穿青色镶边大襟衣和宽筒裤,脚穿绣花软底布鞋,肩挑竹扁担,扁担两头用绳子系一小捆木柴。表演时, “火鼎公婆”抬着用长竹竿架着的、燃烧着熊熊火焰的大铁锅, 随着民间小调《十串花》等乐曲,在观看“踩街”的人群中穿行起舞。一边踏着滑稽的舞步,一边用风趣幽默的话语同围观群众嬉戏逗乐,即兴表演;他们身后的“村姑”则担着柴担, 踏着舞步紧紧相随。三人或快或慢,或颠或顿,或运用手中的道具表演各种技巧、身段。有时“火鼎婆”故意大扇其火,燎得前头的“火鼎公”火烧屁股,捶胸跳脚,骂骂咧咧;有时火焰将熄,三人鼓足腮帮,拼命吹火,结果被烟灰迷眼,涕泪齐流,狼狈至极,观者笑弯了腰。《火鼎公婆》舞蹈因其无拘无束、自由奔放、气氛热烈而自成一格。

《火鼎公婆》这一民间舞蹈形式究竟产生于何年代,据泉州鲤城区江南乡上村民间老艺人杨式英介绍说,该舞蹈始于清末,相传有一次某地举行规模浩大的迎神赛会游乡活动,家家户户“妆人”参加游行。有一户农家家境贫寒,老夫妻情急之下用两根竹竿架起家中唯一的一口大锅,放进几块木柴烧起火 鼎,二人抬着出门参加游乡。又恐途中柴火燃尽,叫女儿挑起柴担跟随其后,一路添柴续火。后因其表演独特,气氛热烈而风趣,遂广为流传,成为闽南地区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形式。

上述说法属民间艺人的个别传说,难有确据。据近些年的调查,《火鼎公婆》舞蹈系源于旧时泉州、闽南地区城隍、王爷等神祇出巡游乡,抬火鼎“踩路”的民间习俗。

泉州地方民间信仰历史悠久,神祇众多,一年四季酬神游佛赛会不断。单泉州城内就有关帝、天后、吴真人以及府、县 城隍等。城隍系管辖阴阳两界最高神明,“监察官民善恶”,其权力之大。凡大小官员到位“必须假庙与神誓其阴阳表衷,协于正直,否则生前死后都将受到城隍责罚气 因此,凡城隍出 巡,都特别隆重,各种仪式,名目繁多,威严复杂。首先,泉州城隍凡春秋二祭,五月十三日神诞日、重大节庆等,城隍金 身及庙中大小诸神必一道上路出巡,其情景如清乾隆《泉州府 志》所载“妆为神像”“假面盛饰”“鸣锣助威”“其疾如风” “一国若狂”。城隍出巡之前,要先组织一批手持扫把的人把整条道路打扫干净,还要抬出一个“火鼎”,沿着城隍金身即将 出巡的道路走上一遍,意为驱逐一切妖氛邪气,保证出巡畅通无阻,此仪式称为“踩路”。这一习俗现今泉州城内已难见到,但却完整地保留在原属泉州的金门一地。金门城隍四月十二日神诞,出巡的前一天晚上,各铺境都必须抬一“火鼎” “踩路”,由道士在前面开道,沿着第二天城隍爷出巡的路线从头到尾走上一圈,以扫尽路上一切妖氛浊气。此俗在金门极其隆重,只是金门“火鼎”所烧的是食用油而非烧柴而已。

   金门城隍庙始建于明代,包括其人、其神、其信仰、其习俗大都由泉州传入,可证泉俗迎城隍抬“火鼎”,年代应更为久远。时至今日,泉州城乡借火避邪的传统习俗尚有不少,如结婚抬嫁妆,必由父母虔诚地烧起一炉旺旺的炭火,要请一懂“礼”的长者担着走在队伍前头驱走一路上的邪恶之气;而新娘及嫁妆临入夫家门时,亦必从夫家特意烧起的炭炉上跨过,称之为“跨火炉”,意思也在于设置最后一道坎,把一切不干净彻底挡在门外。民间上述“火炉”的作用与城隍爷“火鼎踩路”功能基本一致,可见抬“火鼎”在泉州民间习俗中的影响之深。

泉州城乡由迎神赛会抬“火鼎踩路”,逐渐衍化成为独立 的民间舞蹈《火鼎公婆》。


评论
已有205条评论
0/150
提交
热门评论
相关推荐
2020年泉州市招商推介
+1
热门推荐
换一批
热点排行